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政策法规

[地市政策]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2021-2035年)》
时间:2022-07-15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法治建设为保障,以全链条保护为重点,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能、运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知识产权支撑,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2.发展目标。到2025年,高质量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增长,支撑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更加坚实,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到2035年,知识产权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知识产权环境全面优化,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基本形成,建成制度完善、创新活跃、保护严格、运用高效、服务便捷的知识产权强省。

二、建设科学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

3.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持续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加强机构建设,提高管理效能。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机制,加快构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体系。落实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机制改革要求,推进案件审理专门化、管辖集中化和程序集约化。优化检察资源配置,实行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围绕创新发展需要和社会公众需求,完善制度、加强保护、简化流程、优化服务,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服务效能。

4.健全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开展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研究,修订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推动专利、著作权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立改废工作,推进传统文化、赛事转播等领域知识产权地方立法。优化公共政策,加强我省知识产权政策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促进政策衔接协同,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山东特色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机制,统筹优化政府项目资金向科技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方向倾斜。

5.构建知识产权区域发展体系。发挥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特色优势,制定实施区域知识产权发展计划,深化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市、县、园区创建,促进区域知识产权协调发展。建设省会经济圈知识产权先行区,推动建设立足济南、服务全省、辐射华东及黄河流域的高端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会同有关省(自治区)推动成立黄河流域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联盟。建设胶东经济圈知识产权引领区,建立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知识产权纠纷快速维权机制,构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建设鲁南经济圈知识产权活跃区,提供高质量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推进共建双创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攀升。围绕“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加快推动济南、青岛、烟台等市建设高标准知识产权强市。

三、建设严格规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6.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技术事实查明等机制,逐步建立技术调查官制度。加强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知识产权专业机构建设,打造专业队伍。加强知识产权法庭建设,健全跨区域审理机制。推进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产业集聚区等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完善知识产权领域“行刑衔接”机制,推动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实现法律适用和执法、司法标准统一。加强知识产权法官、检察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选拔。完善科学技术咨询专家选任,增加专家型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选任数量,确保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质效。积极推动跨区域知识产权远程诉讼平台建设。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工作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案件检察监督机制建设,构建知识产权检察“捕、诉、监、防、治”全链条一体化保护体系。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升知识产权案件执行效率。

7.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简案快办、繁案精办,提高办案效率。完善专利侵权纠纷快速化解机制,细化知识产权侵权判定标准,优化执法程序。构建新领域新业态保护机制,研究制定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完善电商平台知识产权和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加强传统知识、外观设计、文化创意等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开展以信用为基础的知识产权领域分级分类监管,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大对商标恶意注册、非正常专利申请等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探索建立行政保护技术调查官制度。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省际合作对接,深化跨省市执法协作。推进国际知识产权执法合作,强化涉外知识产权保护,认真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专门机制要求。强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在进出口环节依法打击侵权违法行为。

8.推进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建立政府履职尽责、执法部门严格监管、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市场主体规范管理、行业组织自律自治、社会公众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制定跨部门信息共享、案件快速处理等规程,深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协同联动。建立知识产权仲裁机构、调解组织,实现设区的市全覆盖。鼓励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推动知识产权“快保护”体系建设,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布局,拓展“快保护”领域,实现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覆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将维权援助服务网络延伸到县(市、区)、园区以及重点产业组织、重点企业。

四、建设增量提质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

9.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建立健全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建设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高价值专利常态化培育机制,推动高价值专利创造和转化实施。围绕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优良植物新品种,提高授权品种质量。

10.做强商标品牌和版权精品。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有序开展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加强驰名商标保护和商标海外布局,发展传承好传统品牌和老字号,大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商标品牌。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高质量建设济南商标审查协作中心,推进商标审查提质增效。实施版权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培育文化创意、软件、影视等领域版权精品,健全版权交易和服务平台,加强作品资产评估、登记认证、质押融资服务,拓宽版权作品国际合作与宣传渠道,推动我省作品“走出去”。积极开展国家版权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动“区块链 +版权”、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等创新试点。

11.推动知识产权标准化。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展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试点示范高校建设。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有效融合机制,促进技术、专利、标准协同发展,助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开展“知识产权+标准化”行动,鼓励企业加强标准必要专利布局,将优势技术转化为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创新知识产权标准化实施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领跑者”制度,建设一批知识产权标准化创新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标准化”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

五、建设高效顺畅的知识产权运用体系

12.完善知识产权转化机制。坚持市场化导向,完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制度。开展运营服务网络建设行动,建设省、市、县(市、区)、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和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优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网点布局。统筹推进济南、青岛、烟台构建基本要素完备、运行顺畅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探索建立新型运营机制,拓宽转化运用渠道。加快专利技术向中小企业转让许可,助力小微企业“双升”战略。

13.积极稳妥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支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丰富知识产权投融资产品,依法依规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积极促进资本要素与技术要素有效融合。强化“政企银保服”联动,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进园区、进企业、进金融机构基层网点,丰富知识产权保险险种,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14.促进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强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制定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建立专利密集型产业核算统计制度,在重点区域、园区建设一批专利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推动构建和运营产业技术专利池,加强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六、建设便捷开放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15.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智能化建设,制定全省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服务标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窗口”,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互联共享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综合性公共服务机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建设,推动设区的市设立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知识产权业务办理、知识产权信息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咨询等服务。鼓励市场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低成本服务。

16.提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建立知识产权全链条各领域数据快速归集应用机制,打造综合服务载体。建立规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信息加工和服务机制,拓展各类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利用深度、广度,实现与经济、科技、金融、法律等信息的共享融合。发挥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作用,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方式,提高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质量和效率。推动黄河流域知识产权大数据汇聚与应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17.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优化升级。培育发展一批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推动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等增值服务,支持服务机构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代理行业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无资质专利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代理、恶意商标申请代理等违法违规行为,持续规范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秩序,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机构自治的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机制。

18.扩大知识产权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统筹下开展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高水平合作。指导企业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政策和专利审查高速路,鼓励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制定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和中韩(烟台)产业园加快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政策措施。推动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建设。健全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培训和宣传,建立健全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防范机制。

七、建设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人文体系

19.倡树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公民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习惯,自觉抵制侵权假冒行为。弘扬诚信理念和契约精神,引导创新主体自觉履行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责任。创新内容、形式,拓展新媒体渠道,办好全省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增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等宣传效果。厚植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培养新时代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知识产权文化与法治文化、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和诚信文化相融共生、相互促进。

20.建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实施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重点在知识产权管理、运营、服务和涉外等领域,培养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建立高校与企业、服务机构联合培养机制,为重点产业和中小企业培养更多知识产权人才。深化知识产权远程教育。指导相关高校建设一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申请设立知识产权方向学科。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和公职律师队伍建设,做好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持续提升青少年知识产权意识。

八、实施保障

21.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统筹推进纲要实施。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制定年度推进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密切协作配合,推动纲要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纲要实施推进机制,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22.加强工作保障。完善各级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综合运用财税、投融资等相关政策,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推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对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奖励。

23.加强评估监测。省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对纲要落实情况开展评估,纳入相关工作评价,重要情况及时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在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中,注重考核知识产权相关工作成效。

青岛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中心  产业运营中心  产业技术研究院
地址: 青岛市宁夏路 307 号   邮编: 266071

邮箱:qduttc@qdu.edu.cn 电话:0532-85952198

青岛大学 版权所有